词典 但书 但书的意思
dànshū

但书

简体但书
繁体但書
拼音dàn shū
注音ㄉㄢˋ ㄕㄨ
结构AB式
字数2字词语

拆字解意

dàn,(1) 只,仅,只是。【组词】:但愿如此。但凡(凡是,只要是)。但分(只要)。(2) 不过,可是。【例句】:工作虽辛苦,但没有叫苦的。(3) 徒然:“何但远走,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?”(4) 姓。

shū,(1) 成本的著作。【组词】:书籍。书刊。书稿。书香。书卷气(指在说话、作文、写字、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)。书生气(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)。(2) 信。【组词】:书信。书札。书简。书函。(3) 文件。【组词】:证书。说明书。(4) 写字或写的字。【组词】:书法。书写。书桌。书案。书画。(5) 写文章。【组词】:大书特书。罄竹难书。(6) 字体。【组词】:草书。隶书。楷书。(7) 古书名,《尚书》的简称(亦称“书经”)。(8)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。【组词】:说书。听书。

基本含义

指以文字形式传达的意见或建议。

但书的意思

但书 [dàn shū]

1. 法律条文中,于本文后,说明有例外情况或某种附加条件的文字。因句首常冠以“但”字,故名。亦借指正文之外附带的说明。

但书 引证解释

⒈ 法律条文中,于本文后,说明有例外情况或某种附加条件的文字。因句首常冠以“但”字,故名。亦借指正文之外附带的说明。

毛泽东 《质问国民党》:“你们指示 张涤非 写电文时,何以对于这许多象瘟疫一样、象臭虫一样、象狗屎一样的所谓‘主义’,连一个附笔或一个但书也没有呢?”


国语词典

但书 [dàn shū]

⒈ 法律上的专门用语,通常表示特别或除外的意思。在法律条文中,都订有明确的正面意义,有时正面的意义不尽周全,就订「但书」来作补充。因在法律条文的句端冠以「但」字,故称为「但书」。引申为有条件的协约。


但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

    • 1.
      刻心释义:谓铭记于心。 唐 韩愈《上贾滑州书》:“是宜小子刻心悚慕,又焉得不感而鸣哉?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二十年》:“大慙,谨已刻心,非但书绅也。”孙中山《敬告同乡书》:“夫 康 梁,同一鼻孔出气者也。康 既刻心写腹以表白其保皇之非伪,而 梁 未与之决絶,未与之分离。”
    • 2.
      封域释义:⒈疆域,领地。 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:“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,封域皆有分星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诸侯各守其封域。”明 方孝孺《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》:“三代 圣人非不欲用南士也,限于封域不能有其地。”⒉借指某一地区或事物的一定范围。南朝 宋 谢灵运《山居赋》:“考封域之灵异。”宋 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国朝承平日,外国朝贡,间数年必有之,史策但书某国贡方物而已,如封域风俗,皆略焉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然 汉 时已并称凡箸於竹帛者为文章,后或更拓其封域,举一切可以图写,接於目睛者皆属之。
    • 3.
      系衔释义:旧官吏原职外别加的称呼名号;所挂的官衔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“仍选武臣一人习於修江者,随其资格,或以副将,或以路分鈐辖繫衔,专一鈐束修江军兵。”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·礼部六·尚书》:“弘治 十五年壬戌,繫衔礼部为尚书者,内阁则 谢迁。”清 赵翼《瓯北诗话·陆放翁年谱小引》:“先生年四十三,正月十四日作《崇恩禪院记》,繫衔但书通直郎而无职任,已罢官故也。”
    • 4.
      聊斋志异释义:文言短篇小说集。 清蒲松龄作。近五百篇。构思奇妙,语言简洁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封建官吏、豪绅恶霸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,抨击科举制度的罪恶,赞扬许多狐鬼与人相爱的真情和品质。但书中也存在宣扬封建道德、神鬼迷信等糟粕。
    • 5.
      诗集传释义:南宋朱熹撰。二十卷。对《诗经》的含义作了重新解释,打破了《诗序》原有的权威地位。但书中仍有一些错误论点,尤其是将爱情诗说成淫诗,更暴露了作者的道学观点。

但书(danshu)近音词(最多显示15个)

但书是什么意思 但书读音 怎么读 但书,拼音是dàn shū,但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但书造句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