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求 [wài qiú]
1. 求之于外。
外求 引证解释
⒈ 求之于外。
引《穀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古者税什一,丰年补败,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。”
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安命养性者,不待委积而富,名号传乎世者,不待势位而显,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。”
南朝 梁 沉约 《伤王谌》诗:“长史体閒任,坦荡无外求。持身非诡遇,应物有虚舟。”
唐 宋之问 《送许州宋司马赴任》诗:“河润在明德,人康非外求。当闻力为政,遥慰我心愁。”
宋 陆游 《秋夜纪怀》诗:“垂世诗书在,儿童勿外求。”
外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
- 1.
不假外求释义:假:借用,利用。不假外求:不必借助外部力量,不必向外部去求什么。
- 2.
倒屣迎宾释义: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,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,“倒屣迎之”。
- 3.
厌蛊释义:谓以巫术致灾祸于人。《隋书·赵绰传》:“刑部侍郎 辛亶,尝衣绯褌,俗云利於官,上以为厌蛊,将斩之。”《北史·恩倖传·穆提婆》:“又恐 胡后 不可以正义离间,乃外求左道行厌蛊之术,旬朔之间,胡氏 遂即精神恍惚,言笑无恒,后主 遂渐相畏恶。”《新唐书·肃宗七女传·郜国公主》:“贞元 四年,又以厌蛊废。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林四娘》:“夫人窥见其容,疑人世无此妖丽,非鬼必狐,惧为厌蛊,劝公絶之。”
- 4.
外求释义:求之于外。 《穀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古者税什一,丰年补败,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。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安命养性者,不待委积而富,名号传乎世者,不待势位而显,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。”南朝 梁 沉约《伤王谌》诗:“长史体閒任,坦荡无外求。持身非诡遇,应物有虚舟。”唐 宋之问《送许州宋司马赴任》诗:“河润在明德,人康非外求。当闻力为政,遥慰我心愁。”宋 陆游《秋夜纪怀》诗:“垂世诗书在,儿童勿外求。”
- 5.
嫡嗣释义:⒈嫡子。 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穆赢 日抱大子以啼于朝,曰:‘先君何罪?其嗣亦何罪?舍适嗣不立,而外求君,将焉寘此?’”陆德明 释文:“适,本又作嫡。”⒉指皇位承继人。《东观汉记·下邳惠王衍传》:“前太子 卬 顽凶失道,陷于大辟。是后诸子更相诬告,迄今嫡嗣未知所定,朕甚伤之。”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上:“安国君 爱妾 华阳夫人,夫人无子,能立嫡嗣者,独 华阳夫人 耳。”
- 6.
抱一为式释义:抱:持,守;式:榜样,规范。 指不贪多,不外求,把守一作为天下人的榜样。
- 7.
海漂父母释义:是在海外求学、就业、生子的一类人,这类人的父母还在国内生活,无法团聚,而自己的孩子则国外环境中长大,对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。
- 8.
猒饫释义:饮食饱足。 引申为自足不外求。
- 9.
翰林子墨释义:语出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雄 從至 射熊館,還,上《長楊賦》,聊因筆墨之成文章,故藉 翰林 以爲主人,子墨 爲客卿以風。”后因以“翰林子墨”泛指辞人墨客。宋 曾巩《宜黄县学记》:“其書,經史百氏、翰林子墨之文章,無外求者。”按,翰林子墨之文章,指诗赋而言。
- 10.
花根本艳释义:⒈谓花的艳丽自有其源,不待外求。比喻人出身于名门世家。⒉见“花根本艷”。
- 11.
虎体原斑释义:比喻出身高门贵族,富贵本自有,不待外求。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楔子:“花根本豔公卿子,虎體原斑將相孫。”亦作“虎體鵷班”、“虎體元斑”。元 王实甫《丽春堂》第一折:“花根本豔公卿子,虎體鵷班將相孫。”元 无名氏《雁门关》第二折:“花根本豔,虎體元斑。”
- 12.
补败释义:⒈弥补歉年。《穀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丰年补败,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。”范宁 注:“败,谓凶年。”⒉补救败局。宋 王安石《江上》诗之二:“补败今谁恤?趋生我自羞。”
- 13.
诚明释义: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。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,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”郑玄 注:“由至诚而有明德,是圣人之性者也。”唐 李翱《复性书上》:“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,信之者皆是也。有问於我,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,遂书於书,以开诚明之源。”宋 邵雍《诚明吟》:“孔子 生知非假习,孟軻 先觉亦须脩;诚明本属吾家事,自是今人好外求。”明 邵璨《香囊记·庆寿》:“一生未悟诚明了,百行须知孝悌先。”
- 14.
适嗣释义:嫡嗣。 指正妻所生的长子。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,将焉寘此?”陆德明 释文:“适,本又作嫡,同,丁歷反。”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赵衰 既反 晋,晋 之妻固要迎 翟 妻,而以其子 盾 为适嗣。”《汉书·杜钦传》:“今圣主富於春秋,未有适嗣,方乡术入学,未亲后妃之议。”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四四回:“且求赐 公子兰 为敝邑之适嗣,以终上国之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