蔽野 [bì yě]
1. 遮盖原野。形容数量众多。
蔽野 引证解释
⒈ 遮盖原野。形容数量众多。
引汉 王充 《论衡·超奇》:“庐宅始成,桑麻纔有,居之歷岁,子孙相续,桃李杏梅,菴丘蔽野。”
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澄流引源,桑麻蔽野,强富之实,昭然可知。”
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缅甸归诚本末》:“旌旗蔽野,势张甚。”
国语词典
蔽野 [bì yě]
⒈ 充塞、遮蔽原野。
引《后汉书·卷一·光武帝纪上》:「旗帜蔽野,埃尘连天。」
蔽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
- 1.
地突释义:地道。 《东观汉记·光武纪》:“旗帜蔽野,尘熛连云,金鼓之声数十里。或为地突,或为衝车撞城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明帝纪》“﹝ 太和 二年﹞十二月,诸葛亮 围 陈仓”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《魏略》:“亮 又为地突,欲踊出於城里,昭(郝昭)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。”《资治通鉴·魏明帝太和二年》引此文,胡三省 注:“地突,地道也。”
- 2.
埃尘释义:⒈尘土。 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瞰临城中,旗帜蔽野,埃尘连天,鉦鼓之声闻数百里。”唐 孟郊《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》诗:“眼见枝上春,落地成埃尘。”宋 欧阳修《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》之一:“富贵声名岂足论,死生荣辱等埃尘。”⒉喻尘世。汉 张衡《归田赋》:“超埃尘以遐逝,与世事乎长辞。”唐 白居易《奉和晋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师感悦发中斐然成咏》:“鸞凤翱翔在寥廓,貂蝉萧洒出埃尘。”宋 范成大《西江有单鹄行》:“方知翅翎俊,可以凌埃尘。”⒊地面上。多见于戏曲。《再生缘》第五八回:“送出仪门登了轿,忙忙的,拦
- 3.
大侵释义:亦作“大祲”。严重歉收,大饥荒。《穀梁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穀不升谓之大侵。”范宁 注:“侵,伤。”杨士勋 疏:“大侵者,大饥之异名。”唐 柳宗元《贞符》:“岁丁大侵,人以有年。”元 龚辙《逃荒别》诗序:“丁未大祲,殍殣蔽野。”
- 4.
对得住释义:对得起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:“请问:如今那些地方官又那个真对得住百姓?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八回:“我替他检了一个做官的女婿,又是年轻,又是有钱,亦总算对得住他的了。”孙中山《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》:“闭眼想想历史上我们祖宗流血成河、伏尸蔽野的光景,我们祖宗很对得住子孙。”
- 5.
气踰霄汉释义:正气昂扬,直冲云天。形容魄力、勇气非常大。霄汉,云霄和银河。《南史·齐纪上·高帝》:“公受命宗祊,精貫朝日,擁節和門,氣踰霄漢,破釜 之捷,斬馘蔽野,右梁 之戰,禽其渠帥,保境全人,江陽 即序,此又公之功也。”
- 6.
漏泽园释义:古时官设的丛葬地。 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,由官家丛葬,称其地为“漏泽园”。制始于 宋。宋 徐度《却扫编》卷下:“漏泽园之法起於 元丰 间。初,予外祖以朝官为 开封府 界使者……四望积骸蔽野,皆贫无以葬者委骨於此。意惻然哀之,即具以所见闻,请斥官地数顷以藏之,即日报可。神宗 乃命外祖总其事。”清 顾炎武《日知录·火葬》:“﹝ 宋 绍兴 二十七年 范同 言:﹞‘国朝著令贫无葬地者许以官地安葬,河东 地狭人众,虽至亲之丧,悉皆焚弃……’自 宋 以来此风日盛,国家虽有漏泽园之设,而地窄人多,不能徧葬,相率焚烧
- 7.
遗人释义:⒈劫后幸存者。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时 三辅 大飢,人相食,城郭皆空,白骨蔽野,遗人往往聚为营保,各坚守不下。”唐 元结《舂陵行》:“州小经乱亡,遗人实困疲。”宋 曾巩《楚泽》诗:“虫虫旱气连年有,寂寂遗人几户存。”⒉犹后裔。唐 游芳《桥亭记》:“任,风 姓之国也,謡俗古远,其 太昊氏 之遗人。”⒊遗世之人;隐士。唐 戴叔伦《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》诗:“背江居隙地,辞职作遗人。耕凿资餘力,樵渔逐四邻。”宋 曾巩《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》诗:“上有锦綉百顷之平田,山中遗人耕紫烟。”⒋改朝换代后仍
- 8.
鸣鵽释义:鵽鸠。今名沙鸡。汉 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归雁鸣鵽,黄稻鱻鱼,以为芍药。”《新唐书·五行志一》:“调露 元年,鸣鵽羣飞入塞,相继蔽野,至二年正月,还復北飞。”